一位科研博士的成长秘笈——访我校青年科技标兵、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刘晋彪

时间:2021-04-02 点击数:

 本网讯     刘晋彪:男,副教授(博导),1986年3月生,2013年6月获中山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,2013年7月起在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担任专任教师,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知名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。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、省部级项目4项。入选江西理工大学“清江拔尖人才”计划、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计划、江西省“青年井冈学者”奖励计划。

  https://www.jxust.edu.cn/__local/0/92/3D/43C47E78F3B825DE6706F201980_F8FDB4DF_124A5.jpg

秘笈一:传道授业,教学相长

“有一次监考,我刚踏进教室门就听见全班同学鼓掌欢呼,这一幕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。”采访时,刘晋彪老师回忆这幕往事仍然心潮澎湃。只因两年前,他给这个班同学们上过一门化学课,时隔两年后再次见到刘老师,同学们抑制不住内心欣喜。“从那刻起学生在我心中不再只是学生,更是朋友。”刘晋彪告诉记者。

“教学相长”是刘晋彪老师一直秉持着的教学理念,也正因为刘晋彪老师不拘泥于课本,课堂上不照本宣科,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,将工科与社会现象和哲学思辨相结合,与同学们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。刘晋彪老师认为:“传道授业是教师的基本职责,更重要的是和学生一起成长,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让他们坚定自己的理想,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”

“刘老师上课十分幽默风趣,课程内容也是深入浅出,非常平易近人。虽然他只是在大一给我们上了一门非专业课,但刘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之一。”土木197班葛俊龙评价道。刘老师的魅力在于以朋友的角度平视学生,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情感的投入。 “人的感情是无价的,师生之间的情感是双向的。感情这个礼物也要互赠才会更加美好。”就这样,刘晋彪老师与同学们们相互成就了一份独特而又美丽的师生之情。。

来自刘老师的小tip:时代变化很快,手机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生活,在这种大环境下,还是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,学好专业,要体现出自己的专业素养。

  https://www.jxust.edu.cn/__local/9/10/49/7585DDC04197E58600008ADCC5D_0BF58B89_1ED5F.jpg

秘笈二: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

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科研也是如此,兴趣是原动力和催化剂,如果没有兴趣作为好的导师,那么就没有继续坚持的驱动力。与爱追剧、爱玩游戏的同学不同,在学生时代,刘老师的兴趣在于看文献。“我看文献的时候经常会思考能不能换一个方法来实现同样的结果,当看到别人写的最新文献与我的思路一样,就会感觉很有成就感。同时我也会把我头脑中的想法转化为自己的科研成果。” 兴趣是发自内心的好奇与热爱,是一切孜孜不倦探索钻研的源头。

当被问到有机化学最大的魅力在哪里时,刘老师表示,应该是有机化学的内在要求与他的性格相契合的原因。刘老师的研究方向是合成新物质或者用新方法合成已有物质,放置一个反应进去就会有新物质产生,这让他觉得妙趣横生。刘老师常常告诉他的学生,“chemistry”这个单词拆开来看就是“Chem is try”,化学就是尝试,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,同学们会发现“chem”里面的“charm”。

始于兴趣,贵在坚持。虽然我们常常调侃“爱迪生失败1600多次才发明出电灯”的例子在高中作文中频频出现,但对科研人员来说,失败确实是家常便饭。“每个博士毕业都是一部血泪史,两年之内没有任何科研成果也是常有之事”,当兴趣不足以支撑梦想时,坚持下去才会看到希望,人生亦是如此。

来自刘老师的小tip:好好利用大学时光投资自己,发展兴趣爱好,提升自我认同感,给未来的自己开辟更加宽广的道路。

秘笈三:笃信好学,立己达人

刘老师的课题组有两位青年博士面临着职称晋升的压力,其中一位博士申请基金一直没成功,刘老师就主动地帮他修改申报书,提出改进意见。当省基金公布时,看到名单中有那位青年博士的名字,刘老师激动到甚至忽略了自己的名字也在其中。他认为带领团队就要给予他们全方位支持,给予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,所以在他心里,他们取得成果比自己取得成果还开心。

当问到刘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的时候,他说“别人眼中的我可能很勤奋,年纪轻轻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,和周围同事关系也挺好,但自我评价有点难。前路漫漫,道阻且长,还要好好努力。”在这短短的两句话背后,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汗水和付出,才迎来成功之花怒放。因为喜欢所以执着,因为喜欢所以越是艰难越要努力,因为喜欢所以可以抛下一切去追逐。

来自刘老师的小tip: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,不是事实。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,不是真相。年轻人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沉浸于自卑或自满的情绪中,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。

(文/毛欣慧、古露    编辑/李祖儿)

 

Copyright©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. 教育信息技术中心